
古代醫籍將胎位不正列於「難產」的篇章,胎位不正是在分娩過程中由穩婆(助產者)發現,並照會醫家共同使用手法與針藥,俾使生產轉危為安。現今,胎位不正可由定期產檢得知,並在生產前擬定母胎均安的分娩方式。那麼,對於現代的胎位不正,傳統醫學又扮演了何種角色呢?
什麼是胎位不正
妊娠前6個月,胎位隨時在改變;孕期進入28週之後,隨著胎兒漸長,在羊水裡轉動的空間相對受限,位置會轉趨穩定,形成枕前位,即「頭部朝下,臀部朝上」的正常胎位,除此之外,都屬於胎位不正。妊娠第32週時的胎位不正機率為7-8%,第37週足月後降低至3-4%。
胎位不正有什麼影響
胎位不正影響的是生產的方式,對孕婦及胎兒並不會造成不良影響。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能夠在評估為低風險後,執行臀位(伸腿位)陰道產,此外的胎位不正在臨床上會建議採取剖腹產,以降低分娩時產程遲滯與臍帶脫垂等風險所造成胎兒日後的併發症。
中醫矯治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隨著孕程的進展,有九成的機率在32週能自動轉正。以中醫針灸藥物進行矯正胎位,中醫師將透過第三孕期針對體質辨證,開立安全的口服中藥,施以遠端穴位針刺,以及每日2次的艾草灸療,透過讓經絡感傳讓子宮輕度活動,創造胎兒活動的機會,同時改善盆腔及下背循環,緩解第三孕期的不適,提高待產時產姿舒適度即順產的機率。
中醫矯治過程中,一旦胎位轉正,即結束療程。多數孕婦在艾灸治療的當下會明顯感受到胎動,建議搭配膝胸臥式提高胎位轉正的機率。筆者與婦產科醫師合作的臨床經驗發現,胎位不正最後無法順利轉下的案例,以胎兒臍帶較短、臍帶繞頸為常見因素。在治療過程亦叮囑孕婦,務必每日認真數胎動。臍帶血流發生異常導致的胎死腹中,是近年來不容小覷的產前憾事。
如果胎位轉正了又轉偏
自然產對母嬰固然有諸多的益處,但仍需隨緣盡力,不必執著。拜現代醫學之賜,剖腹產得以保全母胎,順產均安是最重要的目的。懷孕生產是一趟華麗的冒險,要相信小外星人會選擇自己的方降臨地球。翻滾吧,寶寶!期待媽媽們在面對胎位不正時,仍能以平常心和正面的態度,享受胎動的活力,感應胎動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