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患者通常於幼年時期即發病,約有5~7%的兒童有異位性皮膚的困擾。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症狀為皮膚乾燥及發癢,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睡眠和生活品質。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與遺傳、免疫功能異常、過敏性疾病等因素有關。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會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
- 嬰兒期(0~2歲):出生兩個月左右可能即出現皮膚乾燥、發癢的症狀,通常從前額、臉頰和頭皮開始,延伸到頸部、軀幹與四肢伸側。
- 兒童期(2~16歲):皮膚乾燥紅腫,以及因反覆搔抓引起潰爛、滲液、脫屑,主要分布於頭部、面部,以及四肢屈側,例如雙側膝後窩、雙前肘窩、雙側手腕、雙側腋下、雙側腳踝等。
- 成年期:乾燥而敏感的皮膚,病情控制不當時可能延續兒童期的症狀,傷口反覆感染、表面產生粗糙而增厚的皮膚。常見於四肢屈側、頸部、上部軀幹,急性期也可能全身發作。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與飲食
食物過敏與異位性皮膚炎之間的具有明確的相關性,我們雖然不會因為吃錯東西就從健康的皮膚變成異位性皮膚炎,但異膚患者卻容易因為吃錯東西,導致原本穩定的病情又發惡化。臨床上常見年紀越小的患者,對飲食的反應越明顯;而這不代表成人的患者就可以輕忽這個關鍵。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約有 50-80% 合併有過敏體質,可能會對特定食物產生過敏反應。
然而,飲食禁忌在臨床上,往往會隨著醫師自身所學、經驗累積,以及患者的回饋而出現「一個醫師一套衛教,看診超過三個醫師可能就沒東西可以吃」的慘劇,因此以下我們先對於飲食原則以及日常生活該有的正確觀念做介紹。
飲食大原則: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原型食物
飲食對於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的影響,從專業角度可以有很多的切入點,也因此造就五花八門的食物禁忌;這些複雜且廣泛的限制,容易為患者徒增許多心理壓力,也導致較差的醫囑順從度。
加工食品的定義
關於加工食品的分類定義有很多,嚴格而言,我們參照的是 NOVA 食品分類系統的部分「加工食品」與全部的「超加工食品」。NOVA 食物分類法將食品和飲料依照加工性質、難度和目的,分成四級:
- 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品:例如肉類、雞蛋、蔬菜、五穀雜糧等。
- 經過加工的烹飪原料:例如鹽、糖、堅果或橄欖壓碎的植物油、從豬肉萃取的豬油;加工目的是為了與未加工食品(原型食物)組合菜餚。
- 加工食品:包含油、鹽、糖等添加物的食品,或搭配乾燥、殺菌等加工製程,例如蔬菜罐頭、魚罐頭、水果罐頭。
- 超加工食品:相較於加工食品,加入更多添加物,例如色素香料、防腐劑、甜味劑等,包含超商量產的包裝麵包、泡麵、冷凍食品、微波即食食品,以及加工肉品、包裝餅乾、含糖飲料、碳酸飲料等。
先遵循「避免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的大原則,再來討論更細節的飲食內容,比較容易理解與執行。否則一邊吃著泡麵、糖果餅乾和飲料,一邊檢討著蛋奶海鮮、飯肉蔬菜水果,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了解加工食品之後,行有餘力的我們還能多做點什麼呢?首先,禁止辛辣(如麻辣鍋或較辣的川菜等)與酒精、避免高組織胺食物、避免高水楊酸食物是非常值得努力的方向。小孩大人喜愛的巧克力、花生、堅果等也都是常見的過敏原。
避免高組織胺食物
組織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在人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調節免疫系統、控制血管收縮等。然而,當體內組織胺含量過高時,就會導致過敏反應,例如皮膚搔癢、紅疹、呼吸困難、嘔吐、腹瀉等。
高組織胺食物和加工食物有些重疊,發酵、醃漬等加工製程中會產生高含量的組織胺;其他常見的高組織胺食物包括:
- 發酵食品:例如酸菜、泡菜、優格、起司等
- 醃漬食品:例如蜜餞、果乾、醃漬蔬菜等
- 加工食品:例如香腸、火腿、培根、罐頭食品等
- 海鮮:例如帶殼海鮮、鮪魚、鯖魚等
- 堅果類:例如花生、腰果、杏仁等
- 水果:例如柑橘類、鳳梨、番茄等
留意高水楊酸食物
水楊酸是一種天然存在於植物中的有機化合物,對於某些容易過敏的人而言,水楊酸會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導致過敏原更容易進入人體,引發過敏反應。高水楊酸食物包括:
- 水果:柳橙、酪梨等
- 蔬菜:山蘇、龍鬚菜、秋葵等
- 其他食物:咖啡、板豆腐等
必須提醒的是,並非所有人會對高組織胺、高水楊酸食物過敏;建議您諮詢醫師或接受過敏原檢測,以確定是否有過敏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可以吃蛋奶類食物嗎?
奶蛋過敏是患者時常提出的疑問,門診中經常會聽到患者家長回饋:「我們家吃了某個品牌的雞蛋或牛奶就很容易發作,但某些牌子吃了幾乎不太會復發。」 建議在做飲食記錄時,除了食物本身之外,也可順便紀錄下廠牌,觀察是否會有一些相關性。
難道我這輩子只剩陽光、空氣、水?
食物該不該嚴格禁忌,這必須要從當下的皮膚健康狀況去做調整。我們可以想盡辦法避開食物過敏原,但過度保護也可能導致「溫室中的花朵」,一些研究顯示讓嬰幼兒提早食用可能的致敏食物(如奶、蛋、花生⋯⋯等),反而能誘導食物耐受而減少未來對於這些食物發生過敏的機會。
異膚患者在飲食上應該要有一個觀念:現在的禁忌不會是一輩子的禁忌。 飲食的限縮,是為了更快達到治療改善的目標,並且避免反覆的發作。隨著皮膚穩定改善,身體對於食物的耐受度也會越來越高,因此對於食物的限制當然能夠逐漸去放寬,甚至達到幾乎沒有禁忌的一天。
發炎期謹慎節制,緩解期探索嘗試
飲食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具有不小的影響力,因此治療過程中無可避免需要對食物重點討論,但禁忌不會是一輩子的事情。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期間時進行比較嚴格的控制,是為了避免火上加油,讓治療能夠事半功倍;但當皮膚狀況逐漸穩定、恢復正常,當然還是可以像個探險家往外探索嘗試。只要記得不幸遇到發作時,重新退一步回到安全的飲食區域,待皮膚恢復冷靜之後再次出發。只是要再次叮嚀,這些探索嘗試絕對不包含「大量的」加工、超加工食品,就算吃了皮膚沒發作,也會由身體其他部分來承擔。
因此若想要異位性皮膚炎好得快、少復發,可以依循上述的建議,按照層級逐漸減少飲食對皮膚身體的干擾。
我們都並非神人、可以不食人間煙火,因此不需要一次就限縮飲食到極限,彷彿只能攝取陽光、空氣、水(甚至陽光還要考慮防曬);從自己能力所及的地方出發,一步步往前走。最重要的是先踏出第一步,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配合其他的醫療、自我照護的保養手段,持續努力下去,皮膚與身體的回饋絕對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