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中秋,天氣轉涼,因皮膚乾癢而前來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這是秋冬之際容易出現的「冬季癢」症狀。這種季節性的皮膚乾燥,常讓患者誤以為是洗澡洗得不夠乾淨,於是更加拼命清潔;卻不知道,過度清洗反而會讓皮膚更脆弱、乾燥。
到底什麼是冬季癢?冬季癢的成因是什麼?我們該如何保護脆弱的皮膚,避免這種季節性困擾?接下來,讓我們一步步了解冬季癢的症狀、好發部位及預防方式。
什麼是冬季癢?
冬季癢,顧名思義,主要是在秋冬季節容易發生的皮膚乾癢症狀,又稱缺脂性皮膚炎。導致冬季癢的原因包括多種因素:
- 季節變化
秋冬季氣溫下降,空氣中的濕度減少,皮膚表面的水份很容易流失,乾燥感隨之而來。雖然多數人只在秋冬感受到明顯的乾燥,但若平時保濕不足,皮膚屏障一旦被破壞,即便到了春夏,也會覺得皮膚乾巴巴的,容易出現搔癢、脫皮等問題。 - 年齡增長
皮膚皮脂腺分泌油脂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慢慢退化,因此患者常常會說:「我以前不會這樣耶!今年不知道為什麼都會東癢西癢的?」甚至有些老人家患者聽到「冬季癢」三個字時,會激動地說:「什麼冬季癢,我夏天也在癢!」。
冬季癢確實在秋冬時節特別常見,但當皮膚皮脂腺分泌油脂的能力退化到一定程度時,即便是在夏季濕度較高的情況下,皮膚仍無法維持油水平衡,出現乾燥;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老人家會覺得「連夏天都在癢」的原因。 - 過度清潔
當皮膚出現發炎和搔癢時,有些人會認為是因為清潔不夠徹底,於是格外「認真」地洗澡,甚至使用網路上傳說能治療皮膚病的「水晶肥皂」,再用搓澡巾反覆去角質,拼命洗、用力搓,最後在光滑的肌膚上淋上一道熱水,拿起浴巾擦乾身上的水份,滿意地走出浴室。這樣認真清潔地付出,一定會開出皮膚乾癢的結果。我們的皮膚又不是鍋碗瓢盆,不需要這麼用力地清潔的!過熱的水會帶走保護皮膚的油脂,過度地去角質會讓皮膚出現淺層傷口;當身體擦乾後,缺少油脂的保護,乾燥又有些許傷口的皮膚,怎麼會不癢呢?
冬季癢的好發部位與症狀
冬季癢常見於四肢、背部、腹部等,這些地方的皮脂腺分佈相對較少,因此在乾燥的季節裡,容易因缺乏油脂而引起乾燥、發癢。有些患者甚至會覺得全身都在發癢,尤其晚上睡覺時,癢感特別強烈。
冬季癢的症狀初期,皮膚會感覺乾燥和緊繃,尤其是在洗澡或清潔後,這種感覺尤為明顯。皮膚可能會失去光澤,變得粗糙不光滑,出現網格狀的乾紋,伴隨著細小的脫屑或死皮剝落。搔癢感可能在夜間或皮膚受到衣物摩擦時更加嚴重,在不自覺地抓撓之下,使得皮膚受損,引發紅腫或發炎。
冬季癢的預防方式
為了避免皮膚乾燥引發搔癢和發炎,日常的保養手續非常重要。以下列出幾個簡單的冬季癢預防方法,幫助您在秋冬保持皮膚健康:
- 使用保濕產品: 當皮膚乾燥時,乳液、乳霜、嬰兒油和凡士林等都是日常保養的好幫手。我們通常會根據不同的膚質和季節來選擇合適的產品;對於皮膚正在發炎的患者而言,還需考慮病灶的類型、發生部位,並考量急性或慢性發作等因素。因此建議與治療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的保濕方案。
- 避免過度清潔: 不要使用清潔力過強的皂鹼類產品,這類成分會帶走皮膚表面的天然油脂,使皮膚更乾燥。
- 選擇適合的衣物: 對於皮膚敏感的患者來說,穿著純棉材質的衣物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棉質衣物對皮膚的刺激最小。避免直接穿著毛料、發熱衣或排汗衣等容易刺激皮膚的材質。
- 控制洗澡水溫和洗澡時間: 過熱的水和長時間泡澡容易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導致水分流失。因此,保持水溫適中,並且盡量縮短洗澡時間,並以淋浴代替泡澡,對於保護皮膚有很大的幫助。
冬季癢怎麼辦
如果在秋冬之際,出現不自覺地搔抓皮膚的動作時,可以試著觀察皮膚表面,若呈現乾燥、龜裂且泛紅的情況,就可能是缺脂性皮膚炎,可以至門診與醫師討論如何加強皮膚的保養與藥物輔助治療。切勿自行服用中藥,因為中藥裡許多藥物帶有補性,容易在皮膚已經發炎的情況火上加油,使皮膚發炎更嚴重。此外,也不建議自行拿任何西藥、中藥藥膏塗抹,藥物適當的使用時機請交給專業的醫師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