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乾癬這麼嚴重,為什麼不治療?」
『哎呀,吃藥擦藥保養都很麻煩,反正死不了人沒關係啦』
臨床上常見的乾癬患者,有一部分因治療到處碰壁,加上搔癢感不是那麼嚴重而選擇與乾癬「和平共處」,但這樣子真的能够和平嗎?從臨床研究發現,乾癬影響的層面遠大於皮膚的傷害;「維持現狀」對乾癬而言,並不是一個追求和平的最好選項。

心血管疾病是乾癬患者常見的合併症,也是乾癬患者的第一大死因。無論是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代謝症候群的罹病率都是正常人的2倍以上,且與乾癬嚴重程度(面積大小)有正相關。

約有10~30%的乾癬患者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通常先以皮膚症狀開始表現,7~10年之後才出現關節炎症狀:
- 遠端指(趾)節、膝蓋等周邊關節炎,嚴重發炎時可見整個手指腳趾紅腫疼痛如香腸指(趾)的表現。
- 中軸關節炎,類僵直性脊椎炎表現:主要侵犯脊椎關節與薦腸關節,常見腰背痠痛、肩頸強痛、胸悶等症狀。
- 骨接點病變:常見以足跟疼痛或阿基里斯腱炎等下肢症狀表現。
而上述的乾癬性關節炎發生率一樣與乾癬嚴重程度(面積大小)有正相關,由於長期的發炎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影響未來的生活功能,因此所有的乾癬患者都應檢査有無合併關節炎!

當然不能忘記乾癬患者要承受到的心理壓力,表現於外的皮膚問題總是容易讓不理解此疾病的人產生錯誤的認知,甚至汚名化這個疾病。因此常見患者緊張的詢問這是不是會傳染,擔心遭人排擠 ; 也有正在承受類固醇反彈的患者被親友質疑不愛惜自己,怎麼越治療狀況越差。更不用說生理上的搔癢以及夜間的睡眠剝奪更會加劇本來就疲倦的心理。
因此在除了常規的治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醫師給予的支持鼓勵,以及家人朋友的照顧陪伴,必要時也可以轉介精神科(身心科)共同照護。在患者面對外界不理解的質疑時,與其逃避不如嘗試介入機會教育讓更多人能理解,如果用言語說服不了時,那就拿醫師的文章支援吧 : )
乾癬應該積極治療
總結以上來說,乾癬是與免疫、遺傳相關的慢性全身性發炎疾病,而非只是皮膚表面的事。
無論是乾癬還是乾癬性關節炎都應當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定期檢驗心血管疾病或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指標(血壓、血糖、腰圍、BMI、血脂),以避免未來嚴重的合併症以及較高的死亡率。